我們總覺得如果自己變得更強壯,就能克服困難;如果能懂得更多知識、道理和技巧,我就能改變困境;如果能學會消化情緒,甚至控制自己的身心反應,就會變得更圓融更成熟,更能掌握人際的分寸,進而在重要關係裡有效溝通,像個大人,無往不利。乍聽之下,這些都是積極進取的態度,然而,當我們面對現實裡無奈、無法改變的外在環境時,所謂「山不轉路轉」、「境隨心轉」的期待,像這樣要求自己改變的壓力,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羞恥感。
面對暫且無力的外在環境,最重要的其實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把關懷送給現在的自己,這個無能為力、走投無路的自己,無條件的、不把自我工具化的看見自己。
這比所謂「自愛」深得多,也許也難得多。自我不僅是載體,能帶我們去更美好的地方,自我也已是終點。當我們遇見自己,我們就抵達了。這裡就是最想去的地方,這裡就是最美的風景,這裡就是家。
心理治療裡常常提到「接納自己」,但是接納自己並不是來自認知層次的學習,而是一種體驗,一種需要被提供的體驗,唯有身體、情感、認知都體驗了被接納,我才會知道我就是終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