憤怒作為重要的核心情緒,在臨床上或生活中,都是有重量的內在工作。無論是自己的憤恨或面對他人的怒火,除了體感上的不適,往往還引起更多疊加的情緒,比方驚嚇、恐懼、罪疚感、羞恥等,讓許多人覺得自己不應該生氣,不願意靠近生氣的感受,用更多心力抗拒憤怒;有時我們對憤怒的厭惡、壓抑與陌生,反而使衝動四溢,形成更多後悔與遺憾。
好好生氣,是個人修養、是療癒過去、是對抗不公不義,也是回歸存在的本質。
情緒理論指出每一種核心情緒都有其各自的功能。憤怒的目的源自於,我們親愛且重視的人事物──從具體的物品到抽象的價值觀、尊嚴、自由、安全感,受到實際或感知上的攻擊、威脅、壓迫或不公平的對待。憤怒旨在保護,為我們提供強而有力的訊息,提醒我們界線被侵犯,需求未被滿足,珍視的對象被傷害或遺棄。
也許與直覺相悖,許多古老的智慧其實教導我們如何與憤怒相處,而不是迴避或壓抑。
直面憤怒
哀公問:「弟子孰為好學?」孔子對曰:「有顏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則亡,未聞好學者也。」──論語,雍也。
孔子描述顏回「不遷怒」,指的是怒氣不轉移至他人別處,不把怒氣錯置 (displacement);在「好學」的脈絡裡,可看作不把挫敗感怪罪不相干的對象,勇敢承擔錯誤並做出改變,才能真正「不貳過」。有意思的是,孔子的「不遷怒」,正與心理分析理論的心理防衛機制 (defense mechnism)遙相呼應,憤怒應去該去的地方,而非四濺、錯位。
另一方面,孔子也並沒有讓人忍耐一切不合理與不合禮。細讀論語八佾篇,孔子的怒氣隨處可見,他鼓勵冉有挺身說不,對帝王不合適的表現,時而譏諷、時而直白針砭,毫不內斂。
季氏旅於泰山。子謂冉有曰:「女弗能救與?」對曰:「不能。」子曰:「嗚呼!曾謂泰山,不如林放乎?」──論語,八佾。
孔子謂季氏:「八佾舞於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」──論語,八佾。
孔子說季氏用天子的陣容在自己庭院中舞蹈,如果這樣的事可以容忍,那什麽事不能容忍呢;孔子此處明白的標記了憤怒的目的在於保護邊界。吃人的禮教是握有權力的後人為了統治的便利,曲解或斷章取義久遠以前的哲學思想,一代一代形成我們內化的集體創傷,把迴避 (avoidance)當作禮貌,用否認 (denial)安慰傷口,一代一代錯過真實的相愛。
憤怒有始有終
另一方面,佛教提示我們內在情緒的生滅。佛經中,憤怒經常以「瞋恨」描述。
內心有瞋恨時,了知:我內心有瞋恨;內心無瞋恨時,了知:我內心無瞋恨。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,了知已生之瞋恨滅盡,了知已滅盡之瞋恨,於未來不再生起 。──大念處經 (Maha-Satipatthana Sutta),法念處 (Dhammānupassanā),五蓋 (Nīvaraṇa)。
關照「瞋恨」的生起與滅盡,提示我們,即便是如此強烈的情緒,其實有始有終,它會浮現、也會消逝,憤怒如天上雲朵,能聚攏也能散去,如一呼一吸,有進有出;憤怒像攀爬一座山,那稜線總有起點與出口。許多人恐懼憤怒,彷彿一但沾染便永遠擺脫不掉,那便是恐懼蒙蔽了「了知」,覺察憤怒的有與無,不強求、不逃跑,與憤怒共處,完成「嗔恨」作為一段過程,正如心理治療裡常說的消化 (process)情緒。
憤怒的流動本質
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則描述了身體、情緒與自然的流動與交互作用,強調元素之間的相生相剋;情緒的動態本質提供了療癒情緒的基礎。
帝曰:余聞上古聖人,論理人形,列別藏府,端絡經脈,會通六合,各從其經,氣穴所發各有處名,谿谷屬骨皆有所起,分部逆從,各有條理,四時陰陽,盡有經紀,外內之應,皆有表裏,其信然乎。歧伯對曰:東方生風,風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,筋生心,肝主目。其在天為玄,在人為道,在地為化。化生五味,道生智,玄生神,神在天為風,在地為木,在體為筋,在藏為肝,在色為蒼,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,在竅為目,在味為酸,在志為怒。怒傷肝,悲勝怒;風傷筋,燥勝風;酸傷筋,辛勝酸。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,心生血,血生脾,心主舌。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,在體為脈,在藏為心,在色為赤,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,在竅為舌,在味為苦,在志為喜。喜傷心,恐勝喜;熱傷氣,寒勝熱,苦傷氣,鹹勝苦。中央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,脾主口。其在天為濕,在地為土,在體為肉,在藏為脾,在色為黃,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,在竅為口,在味為甘,在志為思。思傷脾,怒勝思;濕傷肉,風勝濕;甘傷肉,酸勝甘。西方生燥,燥生金,金生辛,辛生肺,肺生皮毛,皮毛生腎,肺主鼻。其在天為燥,在地為金,在體為皮毛,在藏為肺,在色為白,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欬,在竅為鼻,在味為辛,在志為憂。憂傷肺,喜勝憂;熱傷皮毛,寒勝熱;辛傷皮毛,苦勝辛。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鹹,鹹生腎,腎生骨髓,髓生肝,腎主耳。其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體為骨,在藏為腎,在色為黑,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,在竅為耳,在味為鹹,在志為恐。恐傷腎,思勝恐;寒傷血,燥勝寒;鹹傷血,甘勝鹹。故曰: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;陰陽者,血氣之男女也;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;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;陰陽者,萬物之能始也。故曰:陰在內,陽之守也;陽在外;陰之使也。──黃帝內經,素問,陰陽應象大論,之七。
具體來說,「怒傷肝」意指憤怒影響肝臟,與肝臟互有表現。基於陰陽五行理論,木元素和春季、肝臟、憤怒、氣候裡的風、形體裡的筋等相聯繫,他們之間的互動反映出了內在與外在的動態平衡;「怒傷肝」正是在描述元素之間的聯繫。肝也主疏洩,表示憤怒來的時候,必須抒發,如四時之順,而逆四時則病,有序有度的憤怒,應當順勢流通。
上文中的「悲勝怒」,也並非鼓勵以表達悲哀取代憤怒,而是說憂傷與憤怒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力量。黃帝內經觀察到情緒之間的起伏、張力與流動,而情緒的釋放和消化才是達到平衡的關鍵,一昧壓抑會帶來各方面的堵塞。臨床心理治療上經常可見,人們充分體驗憂傷之後,隨即而來那深沈、有力道的憤怒,那些不被允許的憤怒,的確常常被憂傷和羞恥感覆蓋,唯有融化了憂傷,才能體會憤怒帶來的改變的力量。
慎重地憤怒
聖經舊約箴言 (Proverbs)裡,多次提示人們不要輕易發怒。
輕易發怒的,行事愚妄;設立詭計的,被人恨惡。 ──聖經,箴言,14:17。
不輕易發怒的,大有聰明;性情暴躁的,大顯愚妄。──聖經,箴言,14:29。
不輕易發怒的,勝過勇士;治服己心的,強如取城。──聖經,箴言,16:32。
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;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。──聖經,箴言,19:11。
中文的「不輕易發怒」,英文則是 quick-tempered, quick to anger or slow to anger,箴言告誡我們要慢慢生氣,好好生氣,慎重、穩重的生氣,憤怒的存在很重要,而憤怒裡的急迫感需要被節制,不輕易躁動;慢下來,才能體會憤怒想說的話、想提出的行動。
舊約經常提及上帝的怒氣,都有明確的原因,情緒並非沒來由,而上帝再三提醒人們之後才會發怒,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回頭與改變,也讓情緒的功能意義顯而易見。
耶和華有憐憫,有恩典,不輕易發怒,且有豐盛的慈愛。──聖經,詩篇,103:8。
舊約詩篇 (Psalms)也提及上帝「不輕易發怒」,此處希伯來原文是「鼻子很長」,上帝有非常長的鼻子,意味著上帝慢慢動怒。我的偏心偏見認為希伯來文中,上帝鼻子很長,極其形象,長長的鼻子讓吸氣與吐氣的過程更悠遠緩慢,一吸一吐,坐實憤怒的體驗,讓憤恨慢下來,怒氣不衝動噴發。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,呼吸是錨定憤怒最有效的方法,上帝的長鼻子,也許在提點我們呼吸之於憤怒過程裡的關鍵。
許多古代經典都強調與憤怒接觸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消化憤怒:孔子鼓勵我們直面憤怒,佛經點出情緒生滅的細緻觀察,黃帝內經從身體、情緒與自然元素流動的角度,教導我們順勢而行,而基督教裡有著長鼻子的上帝,也許在提示我們運用呼吸讓憤怒慢下來。
當我們壓抑怒氣、抗拒情緒體驗、否認情緒存在的時候,也許正是進一步理解當代文化創傷的機會,重讀那些被挪用錯用的文化經典,哀悼因為生存而犧牲的尊嚴,讓憤怒成為通往療癒文化創傷的途徑。透過正視並經驗憤怒,我們有機會喚醒個人與集體的內在力量,憤怒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痛苦的來龍去脈,為被忽視的發聲,並挑戰人為的不公不義與不平等。
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
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s://ctext.org/zh
大念處經 (Maha-SatipatthanaSutta) https://tinyurl.com/5h9bn3a9